2005年7月27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汛期截流营救大熊猫的深意
俞评

  7月16日凌晨,一只野生大熊猫突然闯进四川都江堰市的居民区,受惊后蹿上一棵10多米高的梧桐树,树下一侧是坚硬的河床,另一侧是湍急的河水。营救人员在树下拉起了安全网,并买来席梦思铺在河面上。省水利厅还决定,采取紧急截流措施,把河水流量从140立方/秒降至7立方/秒。汛期截水降流,这在都江堰历史上尚属首次。这只淘气的大熊猫最终被麻醉后成功解救(7月17日《钱江晚报》)。
    很难说清楚,这是第几只遇险后获救的大熊猫,但可以肯定,这是最有“面子”的一只落难大熊猫。为了它的生存,家乡人可以说不惜代价,竟然汛期也喝令河水让道。这一非常之举,把人类之于异类生命的关爱之情清晰无误地传达了出来,一遍遍打动着人心。
    可以设想一下,大熊猫身处那种生死攸关的险境,如果不是有关当局果断决策,拉网截流,摔伤淹死的危险就会时时威胁到大熊猫的生命。营救人员所做的,正是最大可能、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系数,确保大熊猫生命安全无虞。
    有人也许会问,为一只大熊猫闹出这么大的动静,至于吗?我想,尽管大熊猫被尊为“国宝”,身价显贵,但这次特别救援行动绝非单纯是从财产价值上考量的。大熊猫,这一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已然成为一个生态符号,如何对待它可以看出人类对待自然生态是否负责的态度。因此,穷尽一切手段设法延续这生命一脉,便成为我们能够选择也必须选择的路径,尽管这种选择有时需付出巨大代价。
    都说动物是人类不说话的朋友,但多数情形下动物不但没能从人类这个“会说话的朋友”处得益,反而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贪欲,做了大量对不住“朋友”的事,直把一个又一个“朋友”逼到避居山野一隅苟延残喘的绝境。古时李杜笔下的“两岸猿啼”“青天白鹭”的诗意美境,到了我们这一代差不多已成了“千古绝唱”。前文那只大熊猫孤身出山之谜虽然至今尚未解开,但它是否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惊扰,至少是一个不能排除的疑点,至于大熊猫栖息地因环境恶化如今已萎缩成若干个“孤岛”,且食物源日见匮乏,更是不争的事实。因此,我们今天为抢救保护野生动物所作的一切努力,只是对昨天我们愧欠它们的历史老债的必要补偿,大可不必拿来夸耀。从现在起,不要再有什么新债留待后人去偿还,就算是功德圆满了。
    流浪到都江堰的那只大熊猫是幸运的,它毕竟遇到了一群有责任感的好人,当然,也可能仅仅因为它是大熊猫。别的窜到人类“地盘”上的野兽是否也能平等享受到如此“待遇”,还真不好说。就在前不久,一头狮子从武汉青山动物园遁出,它挨的可不是什么救命的麻醉针,而是当场毙命的真枪实弹!同为生灵,境遇殊异,不知下一发子弹在等着哪只不驯服的珍禽异兽。
    无论生或死、善与恶,兽类都不会懂得感恩报怨,但我们人类如果不懂得与兽类共生共荣、和谐相处,最终却是要招来大自然的报复的。早在1837年,“进化论之父”达尔文就称动物为“我们的同门兄弟”,并指出“我们彼此完全能够融为一体”。他在《关于变迁的笔记》中说:“如果我们选择让推测狂妄起来,那么动物,我们处于痛苦、疾病、死亡和饥荒中的伙伴们——我们的进行着最沉重劳作的奴隶,我们娱乐中的同伴——可能和我们来自共同的祖先,大家也许全成了一网之鱼。”达翁是在用感性的语言,向我们阐释生态平衡的深刻道理。从这个观点出发,人和动物其实并没有优劣贵贱之分,都是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,都是地球家园的平等成员。
    “请让我来帮助你,就象帮助我自己”,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为拯救大熊猫而作的一句流行歌词,我们应该一直这样唱下去,努力重现杜牧曾经描绘的“鸟去鸟来山色里,人歌人哭水声中”的和谐图景。善待动物、反哺自然需要大智慧。在加快发展的后工业化时代,人类对于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更应该抱有悲悯情怀。但这还不够,还应当把这种道德境界上升为法律义务,令人人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担当。这样,“截流营救大熊猫”的新闻才不至于流俗于一般的“好人好事”而难有续闻。